LODING…

  • 2017.07.28



     

     

     

     

     

     

     

     

     

     

     

     

     

     

     

     

    荷兰设计师眼中的中国设计土壤

     

     

     

     

    “Here (at des:glory) the studio culture is quite egalitarian. Designers are self-starting and can make up their own mind. It is a pretty free environment.”

    -Mark Holtmann

     

    关注des:glory屹珂设计的看官们可能已经知道了,我们邀请到了前登贝设计总监Mark Holtmann作为我们荷兰分公司des:lab的合伙人,目前也正以客座创意总监身份参与到上海办公室的项目中,小编趁着这个机会与Mark探讨了他眼里的国内设计土壤,听到了许多非常新鲜有趣的观点,在此与大家分享。

     

     

    相比上次在中国工作,这次回来觉得中国的设计领域有什么变化吗?

    成熟了许多。相比以前,现在人们更多地在设计英文logo了,我还看到了一种中式风格的形成,例如像摩拜和链家的logo那种英文字体设计,很圆润且字母出头部分很短,圆润是国际化的风格但是西方设计师很少会设计很短的出头部分。

     

    另外,现在能看到更多有品位的东西,例如在上海有好多非常好看的餐馆和小店,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把小小的空间打造得漂亮又舒服。在VI应用上也很有美感,考虑到了整套包装和体验,把所有细节都做得很好,而不是只有一个八十年代的logo。这种审美水平现在很常见了,但上一次我在这的时候还非常稀有。我和航峰(des:glory艺术顾问)谈论过这种设计敏感度,它像中国传统园林那样,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一道有趣的风景,同时又另人感到平和。相比十年前,我觉得中国设计师现在能够成功地把这种敏感度从水墨画带到识别形象设计上。

     

     

    改变这么快的原因?

    现在大家都从网络上获取灵感,这是全球性现象了,中国也是在适应这种现象,这里的人也会在微信上关注各种潮人,通过他们看到全世界在流行些什么。设计也是一样,荷兰的设计在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因为荷兰的设计公司会把自己跟全世界的同行做比较,而不只是跟本土比较,可能有时能够从字体设计和排版风格上看出一点本土味道,但总体来说很难看出一家设计公司来自哪里。我最期待的是中国公司成功进入西方市场,我觉得接下来几年就会发生。

     

    在中国做设计与在荷兰做设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客户的坦率程度。我感觉有些中国客户有点不敢解释他们害怕或者担忧的是什么,所以作为设计师有时候还得当起心理学家的角色。我觉得客户应该非常坦诚且深入地表明自己的需求或问题,这样设计师才能帮他们找到最恰当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中国客户只给你一半的信息,你在第一次提案之后才得知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你就得把同样的事情重新做一遍,对设计师或客户来说都很浪费时间,因为原本这时间可以用来更加深挖一个设计想法或者把应用优化。客户是按项目而不是按时间付设计费,所以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设计师并没有无限的时间用在一个项目上,一开始浪费的时间最终会影响到项目后面的部分,从我的经验来说,当客户与设计师之间保持坦率高效的时候,项目出来的结果都会比较好。

     

    我有时觉得他们不想说是因为他们怕那些原因过于简单。很多原因可能听起来有点无聊但对我来说却非常有用,例如你怕用圆形会跟你的邻居太像,即使邻居是完全不一样的行业,但是作为客户的你可能每次看到邻居也有圆形都会觉得不舒服;或者例如你老板的太太不喜欢蓝色,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告诉我这些信息,我就知道我做任何蓝色设计都不会被接受,好过让我永远都想不通为什么蓝色的方案没有被选上。

     

    很多这种很实际的麻烦最终会导致更大的问题,所以客户和设计师之间必须要有更多的信任,客户不应该害怕在设计师面前没面子,因为我们就是来帮他们解决问题的,不管他们的动力或秘密是什么,我们永远都应该给他们安全感和支持,所以我也不喜欢抱怨客户。如果你抱怨客户,说明你们的沟通还不够透明,当然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设计师要对客户充分透明,客户也要信任设计师。

     

    荷兰设计的特点:规划性、古怪、色彩丰富、打破常规

     

     

    为什么中国的客户不信任设计师?

    中国的设计公司还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形成他们的名声,而且品牌设计在中国还是相对较新的概念,大多数人对这个概念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客户也没有很多时间去真正了解这一行,所以这一行业对客户和设计公司来说都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要怎么判断设计的好坏?作为设计师我们常常忘了对外行的人来说判断设计有多困难,他们通常的做法是问问朋友和同事,但每个人的意见都不一样,所以最终可能会做最安全的选择,但这可能是最没亮点的一稿。不过,中国人很擅长快速发展,所以可能过几年这些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如果提供了一套自己非常满意的设计给客户,而客户不接受,会如何解决?

    如果是一套我非常满意的设计,它肯定覆盖了客户的所有需求,不管是品牌定位,还是客户的内部安排,还甚至超出他们要的,把他们带到他们自己想象不到的高度。假如是这种情况,很少会有客户不喜欢这个方案,但是,如果真的发生的话,我也觉得没关系,他们有权利这么做,毕竟要长久地去看和使用这个设计的人是他们。

    如何平衡自己的想法与客户的意见?

    很多时候常识决定了一切。如果客户不喜欢一个设计,他们要能明确地表达出在策略或视觉感受上哪里不好,这样的话我会很愿意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我觉得识别形象设计是一种把所有这些要素融合的艺术。一个品牌可以有各种相反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个银行可以有权威性的同时很友好,很有信赖感的同时很幽默。我觉得一个好的设计师是可以平衡不同的因素,创作出一套适切的方案。

    Mark上周的座谈会海报,由des:glory艺术顾问亲手操刀

     

    觉得中国的设计在未来十年后发展成怎样?

    我觉得到时所有思路都会妥善理清,会对细节和材质更加注重,并且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到时会跟荷兰、纽约或者伦敦相媲美。我觉得中国在很多方面都会超越欧洲,包括设计,我已经在像上海这样的地方看到了很多巨大的改变。有时很可惜的是由于受到全球性审美的影响,一些地方性特色会被抹除,我以前很喜欢看路人穿着睡衣在上海街上,而正是这样的特色给一个地方赋予趣味,不过等你深入理解透了之后就又能找到自己的风格。我希望且相信中国能够发展出自己的本土味道,并且将其输出,我能想象十年后荷兰的设计师会受到中国特色的英文字体影响。

  • 2017.06.29



     

     

     

     

     

     

     

     

     

     

     

     

     

     

     

     

    传说:你以为高冷的温暖男神

     

     

     

  • 2017.06.20



     

     

     

     

     

     

     

     

     

     

     

     

     

     

     

     

    des:glory正在酝酿一场化学反应

     

    引言:去年夏天,des:glory的两位当家去了Studio Dumbar位于荷兰鹿特丹的总部参观交流,之后小编推送了一篇从Dumbar的经历看国内设计土壤的文章。

     

    今年当家们又去荷兰了,而且还把一位荷兰设计大神带回这片设计土壤,想看看水土服不服。

    也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设计师网友们都把客户戏称为“客户爸爸”,四个字概括了设计师们的讽刺和无奈,同时也透露了国内设计师们对客户的一个普遍认知:客户是高高在上的,他们的任何要求都不容反抗。

     

    小编尝试从大环境来分析这一现象,首先可能要从设计行业在国内的定位说起。虽然设计公司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在卖设计而不是卖服务,但其实设计行业在国内仍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而许多被服务方没有以一个平等的角度看服务方,自然会给人一种不够尊重的感觉。整体环境中较大的压力也会导致客户们比较关注一些更加实际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一件事物价值的评估标准是“有没有用”,客户如果觉得一个设计看不懂,或者不容易落地,或者成本太高,那么这一作品就被认为是“没用的”,并不会管它会给谁带来什么精神熏陶。

    这么看来发现客户好像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结果。他们只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没有给他们任何平等意识或者美感熏陶,不能对他们有太苛刻的期望,但是作为在审美上比客户先行一步的设计师,能够做的不只是抱怨环境,而更多的是引导客户,通过这种方式逐渐让这片设计土壤发展起来。

     

    最近,des:glory来了位新的外籍成员,他对设计土壤这一话题也非常感兴趣,在与小编浅谈时也表示同样认为设计师不应过多地抱怨环境或客户,但他更加强调的是设计师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客户看不懂你的设计,那么是你需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他认为设计师有责任让客户完全理解自己的设计为什么好。对自己的能力如此自信的这位仁兄,就是荷兰设计圈内赫赫有名的Studio Dumbar前设计总监Mark Holtmann。是的,Mark将在上海和des:glory团队一起工作一段时间。

     

    des:glory两位当家与Mark在Studio Dumbar。

     

     

    其实介绍Mark不需要用太多的语言,作为一名设计师,当然是用作品说话就可以了,小编跟Mark要到了他几个代表性“大”作品,至于有多大,读者们看之前要有心理准备就是了。

     

    国王加冕礼

     

    Mark在设计公司Koeweiden Postma工作的时候,操刀了几个非常大的项目,其中包括荷兰威廉国王2013年的加冕礼宣传形象。通过重新抽象化地组合荷兰国旗色及皇家色,创作了道旗、横幅、户外广告牌、建筑墙体广告等宣传物料,在50多个国家的媒体前来报导期间成为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形象。

     

    梵高博物馆

     

    同样是在Koeweiden Postma期间主创的项目,其最新视觉识别设计灵感来源于这位著名艺术家最独具特色的一个元素——他的笔触,由此创作出了一款具有极高识别度的图案,并且可以灵活应用于多处。

    Luxor艺术电影院

     

    为荷兰聚特芬的一家历史悠久的艺术电影院设计的视觉识别,以门头上古老的字母为基础设计了完整的一套字体,并参考这栋地标性建筑,形成一套清晰、活力、现代的形象识别。

    Iris van Herpen

     

    荷兰高级定制女装品牌,深受Lady Gaga、Beyoncé等明星追捧。Mark为其2013年在巴黎的大秀设计邀请函,从这一季服装材质本身汲取灵感,创作了这一系列每张各有不同的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邀请函。

    Future Flux Festival

     

    位于荷兰鹿特丹的大型科技创新活动,每年在能够容纳五千人,前身为潜水艇工厂的RDM举行。活动的整套视觉形象及每年的宣传物料都由Mark主创。

    小编非常期待看到des:glory与Mark一起在这片设计土壤上能够耕耘出什么样的作品,并且,我们近期还会带来一篇与Mark一起深度探讨国内设计土壤的推送,不要错过哦!

  • 2017.03.03



     

     

     

     

     

     

     

     

     

     

     

     

     

     

     

    银行家们,你们是否还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

     

    一提到银行这两个字,大家脑海里满天飞舞的形象联想就是窗明几净的营业厅、西装革履的接待、招牌式的微笑、机场和高铁的各种广告,中国几大行就像同一个妈妈生的多胞胎,无法区分彼此。行业内的人还特别自嗨,把这种缺失个性、不顾消费者认知的品牌形象定义为银行业标准。

     

    当然,这种自信是有理由的,为什么呢?因为,早些年是属于银行的时代,钱是有钱人的游戏,消费者存个钱、贷个款那是门槛高、手续繁,毕竟钱的事是大事,银行业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个人违约风险把控,简单说就是“怕你不还”。

    可是,现在我们已经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钱早已不再是有钱人的游戏。贷个款、分个期,各家APP是花大价钱来购买客户流量、求关注,现在是“怕你不借”。我们的消费者被各种信息讨好着,各大行却还跟消费者谈梦想,银行家们,你们是否还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

    "鑫梦享"四款产品海报by des:glory

     

    我们来谈谈“梦想、人性和贷款”

    对于“梦想”,每一个品牌都好像了解了年轻人的梦想,即便是产品和服务与梦想之间没有联系,也要大声疾呼。结果是什么?空洞乏味,无法了解产品本身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人性”是自私的,当代消费者会关心的是,品牌能具体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日常生活改善,是否足够具体,是苹果的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还是宜家的动手设计自己的家。

     

    “贷款”这件事自古以来在消费文化中的旧认知就是“超前消费”,是人欲的产物、银行牟利的手段,没有和当代“提前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这一新观念建立匹配。一位著名的老人家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铁路的程度,那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

     

    拍摄现场

     

    当我们了解了真相,才明白当代消费者刚需背后的动机是对个人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与梦想其实无关。于是,我们就更能聚焦年轻人的沟通点,他们的“个性化想法”,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认同他们,还为他们降低实现“个性化想法”的成本,助力他们追求美好生活。

     

    造梦的des:glory团队

     

    第一个挑战

    信贷产品理性卖点同质化,如何定义打动用户的感性卖点?

    在写满了素材的玻璃板上,创作会中des:glory设计团队中的90后设计师们,每个人都先聊了聊自己对个人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什么,有的是拥有一台mini cooper,有的是跟遍李宇春的演唱会,有的想要宜家般的小窝……所有的追求 “梦里想的HIGH,不如起来嗨!”创作主题就这样自然涌现。怎么表达这个行动性的主题,并且能将主题一致性的表达在家装、购车、结婚、教育、旅游五大不同场景中。

     

    除了拍摄,还有手绘和手写字

     

    第二个挑战

    如何通过创作加强打动用户的感性卖点?

    要有消费者特征、要有梦,要有具体场景的个性化表达,文案要给画面加分并且与创作主题一致,des:glory在尝试了多种表现形式后,我们选择了用组合拳:场景搭建+拍摄+插画+艺术字,献出了第一张撩人的DEMO。

    DEMO思路确定后,选摄影师、选模特、买道具、布展……这样文字的表达方式真是落伍,请你看我们小伙伴用摄像头记录下的工作现场:

    “鑫梦享”5款地铁广告by des:glory

     

    鑫梦享对这组海报的创作也相当重视,公司高层亲自修改每一个文字,有些不错的标题是由高层们撰写的,还真是“不做广告人就做领导人”。最近,5张鑫梦享的主题海报出现在了机场、地铁、今日头条的广告中。集贊思维策略、des:glory屹珂设计的设计师们运用插画、摄影、艺术字等原创设计形式,聚焦年轻人的沟通点“个性化想法”,认同他们梦里想的嗨!鼓励他们不如起来嗨!南京银行的银行家们,你们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

     

<  PREVIOUS  上一页

PAGE    1    2    3    4    页

NEXT  下一页  >

沪ICP备12003608号

BACK TOP

回到顶部

Copyright © 2017 des:glory Consultants.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3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