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DING…

  • 2017.01.18



     

     

     

     

     

     

     

     

     

     

     

     

     

     

     

     

    des:paper第一期|格物致知

     

    Des:paper ——带着温度的纸质读物,坚持"纸媒永不会死的信念。将des:glory数年以来的各种幕后花絮、设计概惫的来源浓缩到系列的期刊中。

     

  • 2016.12.10



     

     

     

     

     

     

     

     

     

     

     

    傅雷专项基金|为了傅雷的一次当代艺术实验

     

     

    引言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作为翻译家的傅雷,他的译作好读,耐读,似乎在文字中传达出一种东方人消化了西方文化后而生的精神气韵。

     

     

    傅雷影像资料(视频形式)

     

     

    傅雷的魅力还来自于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传统精神:他胸存忧患,认真入世,做人治学,一丝不苟,为人刚直不阿,没有丝毫的媚眼俗骨,治学上更是多艺兼通,以求博大精湛。尽管他自青年时代起就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理当是十分“西化”的知识分子,但是他那沉郁的个性,那纯美的趣味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都自然流露出中国知识分子固有的阳刚、纯朴、博大等传统特性……

     

    作为文艺评论家的傅雷曾这样说到:所谓中国艺术是“无人格”的,“非现实的”,“无为”的,是指艺术最终要达到的境界,而不是指艺术家和艺术创作过程本身;恰恰相反,欲要达此境界,艺术家必须投入现实,必须磨练思想与技巧。也就是说,“艺术是一面镜子,但决不会映出事物的现实相”;“艺术家应该表现的,是经过他心灵提炼出来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要做到两点:一,“在这个转变的时代,最要紧的是走出超现实的乐园,而进入现实的炼狱。从非人的走到人的,从无关心的走到关心的。二,“培养技巧与磨练思想”,“既然这时代艺术家的使命特别重大,他的深思默省,锻炼琢磨的功夫尤其应当深刻。”

     

    借此陈思和先生及沈金梅先生对于傅雷的研究,引用及评论,权作这次展览的序言。

     

     

    展览介绍

    展览从傅雷的一些文献和档案资料入手,整理并从中提取出“傅雷精神”作为展览的核心,同时结合一些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较为关注的当代艺术家作品:从摄影、绘画、装置和录像等形式,探讨“傅雷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当代文化人对其精神传承的表现方式。通过当代艺术来打开傅雷精神的另一扇门,并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傅雷影像资料(视频形式)

     

     

    《傅雷致刘抗刘太格函》 高仿文献  展台形式

     

     

    《父亲傅雷至傅聪函》 高仿文献  视频形式

     

     

    《大师傅雷》纪录片片段

     

     

    三代艺术家对傅雷精神的探讨

     

     

    鸟头 摄影装置辛弃疾《丑奴儿》2011

     

     

    鸟头

    上海青年艺术家二人组合,以图片为创作基础,他们的镜头捕捉任何存在之物,包括其各自的生活圈、癖好、旅行,产生的海量照片经过冲洗、编排、装裱,形成“鸟头的世界”。

    作品于2011年入选于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是仅有的两件来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之一。此作品为摄影装置,通过把生活中拍摄到的字组成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从当下文化提炼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陈航峰 影像装置《造影》2013

     

     

    陈航峰

    上海中生代艺术家,他的作品媒介广泛,作品主题触及商业化,全球化带来的矛盾,环境变化和文化的误读,往往通过幽默的隐喻来呈现,甚至有时如炼丹士般混合概念和媒介。

    此作品为绘画装置,通过在旧墙上进行绘画结合黑色塑料制成竹叶形成一幅水墨画,通过当代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再演绎,以竹子的意象来表现傅雷坚韧又正直的人格魅力。

     

     

    何赛邦 纸本水墨《字与画》2014

     

     

    何赛邦

    上海老一辈新文人画代表,用传统水墨宣纸创造出了极其雅致的画面,他的作品细致简约,用最少的颜色、明暗变化、形状、线条和结构勾勒出令人凝神回味的画面,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喧嚣形成了对比。何赛邦常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不起眼的物品作为主题,将外部的世俗琐碎内化成心灵的沉淀,画面常唤起一种和谐安详之感。

     

     

    江宏庆 影像装置《等待中的那场台风》2016

     

     

    江宏庆

    中生代影像艺术家代表,其作品关注个体在迁徙中的精神与文化的消融与重构,从现实与历史系谱的比对中汲取灵感,透过知觉表象,照见自身的真实。

    傅雷曾以“疾风”、“迅雨”为笔名,此作品《等待中的那场风》专门为此笔名而拍摄上海的台风,以影像的方式重现从容的“上海精神”。

     

     

    陆元敏 摄影《溧阳路》90年代初

     

     

    陆元敏

    老一代艺术家,记录上海的代表性摄影师,以纪实的方式把上海人的特质反应得淋漓尽致,以平常人的心态记录文化人,同时记录了上海的变迁。其镜头下都是与傅雷相似的人物,都是对艺术与文化充满热爱的文化人,流淌着人性的温暖。

     

     

    钱嵘 纸本水墨《读书笔记》2015

     

     

    钱嵘

    上海中生代绘画艺术家,一直沉浸在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上海的印象和对生活的各种反思中。画面中的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比如轮船代表着流动,远行,承载……一种永不停止的运动。滔滔江水是历史之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又从现在流向未来,源源不断,呼应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第一段的“江声浩荡” ,承载着艺术家的忧患意识,同时有一种英雄梦想。

     

     

    邱黯雄 黑白动画片《民国风景》2007

     

     

    邱黯雄

    中生代影像艺术家代表,其作品收藏于多家世界级美术馆。

    展出作品《民国风景》为水墨动画,其内容直接与傅雷的时代关联,也是曾经的文化繁荣时期,表现对时代变迁的怀念。

     

     

    苏畅 雕塑《墙的肖像》2012

     

     

    苏畅

    上海青年艺术家,致力于探索都市肌理,他的作品跟隐藏在庸常逻辑背后的都市生活思维模式密切相关。

    展出作品为保留下来的历史切片,用雕塑的形式重现历史片段,表现对历史的怀念,引起更多对古文化的关注。

     

     

    杨泳梁 高清视频 《起雾了》2014

     

     

    杨泳梁

    上海青年艺术家,其创作涉及涉及摄影、绘画、影像与装置等多种媒介。

    展出作品《起雾了》为特效影像作品,看似古代山水画的画面上,细看其实是一座现代的都市,表现一切工业化与现代化都在传统框架之下。随着影片的进程,迷雾渐渐围绕山峦、乃至最终淹没了整片人造风景。古时候的艺术家、诗人们往往在作品中用迷雾来表现朦胧之美;然而现在,烟雾给人带来最直观的联想可能是空气污染。这是艺术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唤起对当下环境问题的关注。

     

     

    展讯

    主题:为了傅雷的一次当代艺术实验

    时间:2016年12月12日 - 2017年1月11日

    地点:上海周浦美术馆 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周邓公路6851号(周浦公园内)

    开放时间:上午 8:00-11:00 下午 13:00-17:00

     

  • 2016.07.25



     

     

     

     

     

     

     

     

     

     

     

     

     

     

     

     

     

    传说:让客户排队送钱的公司

     

    引言:本文特别感谢邹政方先生的倾力协助,作为Dumbar (登贝设计)登陆中国的独家合伙人,邹先生的亲身经历与反思的确呈现出了设计行业土壤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问题与工作方式。

     

    一切的开始是2005年Dumbar登陆中国这一大事件,或是说一切的开始也是经过了9年之后Dumbar最终还是决定撤离中国。对于中国的设计界来说,从起初 的兴奋与鼓舞到之后的失落与唏嘘一片,我们自问是否太纠结于“成者或败者”两种简单粗暴的概括方式呢。上个月,des:glory 的两位当家到位于荷兰鹿特丹Dumbar总部参观交流,让我们对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Dumbar位于鹿特丹市的办公室

     

    我们还是从开始的开始说起吧。其实,Gert老先生1977年在海牙成立了Studio Dumbar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工作室的第一个“大”客户居然是荷兰的政府机构——荷兰邮政电信局(PTT:Post,Telephone & Telegraph Service)。从1989年PTT这单之后,Dumbar几乎承包了大部分荷兰政府公共机构的平面设计项目:从荷兰政府,到荷兰警署,再到荷兰铁路,荷兰皇家航空,鹿特丹市政府排着队来送钱(居然看到丹麦邮政局也加入了凑热闹的行列中)。所以Dumbar绝对是荷兰政府御用国宝级设计事务所,这样的“业内盛事”在其他国家也是绝无仅有的。

    排到挤破门

     

    (小编与des:glory的设计师小伙伴们——一群爱做梦的少年们吃午饭的时候做梦说:想想看,哪天咱也给和谐号设计个能走向世界的logo?或是给人民大会堂设计个酷炫的标志?......最终一位好心的小伙伴放下手中的筷子拍了拍小编说:姐!快醒醒!)

    但是,为什么这样的情况只会发生在欧洲而不是美国呢?邹先生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那就是英美所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勤俭,朴素,实用的理念与荷兰归属的“弗拉芒文化”(相对接近拉丁文化)中对于美好,精致事物的追求。美国设计事务所2x4的创始人Michael Rock在受邀于荷兰的一个讲座时举的例子:荷兰公共电话亭与美国公共电话亭--阐释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价值观:在美国花着大笔纳税人的钞票去做那些花里胡哨的公共设施是一种“渎职”,美国社会需要的是经久耐用的公共工具,仅此而已;而老欧洲更崇尚一种对极致美感的追求,坚信美好的事物可以挖掘出人性中美好的东西blahblah blah..... 在此呢,我们也无法去做孰是孰非,孰好孰坏的判断,毕竟大家各有道理,看官们也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Dumbar与Rock用不同的眼睛看设计

     

    说完了老欧洲,八了一下新北美的设计事务所之后,我们还是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天朝,上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下有现代化建设的追求,怎样都与崇尚美感的老欧洲搭不到一块,也赶不上美国这一现代化“榜样”,于是便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设计土壤”。相信各位行业内的看官都曾经或者正在抱怨我们这片土壤的种种问题与困难,这个困惑基本都会成为所有惺惺相惜的设计师们的开场白……

    环绕在设计师耳边的魔音

     

    不过,在任何的消极与主观的抱怨之后,我们是否能坐下来好好地思考一下这种现状背后隐藏着的更深刻的行业境遇?让我们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设计土壤与设计师这两者的关系其实是矛盾但又相辅相成的。如果说,作为一个设计师提供了一套从视觉设计角度很牛逼的案例,但是甲方不接受,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难题?

    首先,我们并不否认设计师在视觉呈现领域中专业性与无可替代,而设计师服务的行业却是五花八门,客户公司的业务领域也是区别甚大。作为设计师个人来说,对于服务行业的信息采集与归纳也是相对主观的。换句话,如果无法正确找到客户期望的切入点,也许方案泡汤的几率会大大提高。而中国绝大部分的客户,他们目前需要的也许未必是一个“名垂千古”的设计,而更是一个有可实施性,更能落地的设计方案,并且能在一段较长的周期中帮助其达到其视觉战略的目标。

    ( ? ) 可以提供你想要的一切服务

     

    再回到本文的主角,Dumbar只卖设计不卖服务的态度也最终决定了其在这十年间无法在中国真正落地。当然,这并不是在质疑Dumbar在业界的杰出性,我们却是更佩服他们太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什么又是自己不能做的底线。所以Dumbar的暂时离开也不是什么需要抱憾终身的事儿,说不定这只是留给大家一个念想。

    所以,不适合曾今的中国,不代表不适合现在或未来的中国,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Dumbar找到新方式回归。

  • 2016.12.02



     

     

     

     

     

     

     

     

     

     

     

     

     

     

     

    从南方发来捷报

     

    《Transform》是世界上唯一专注品牌建设这一主题的全球性杂志,总部在英国伦敦。

     

    每年他们会分别在伦敦、纽约、迪拜以及香港举办Transform Awards, 给这四个城市分别所在的欧洲、北美、中东北非、以及亚太四个地区的品牌设计公司授予奖项,表彰他们的出色设计。往年获奖公司包括Brand Union, FutureBrand, 智威汤逊(JWT), 朗涛(Landor)等大牌设计公司。

     

     

    今年初次试水的des:glory在这些创意无限的设计公司中捧回了铜奖,获奖作品是纽约潮牌Mishka的品牌手册。

     

     

    纽约布鲁克林街头潮牌Mishka于2014年带着其夸张抢眼的街头艺术风格设计来到中国。由于缺乏统一的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且原有的俄罗斯文及英文品牌名不易被目标客群读出,因此品牌面临识别度的问题。

     

    品牌手册内容

    纽约布鲁克林街头潮牌Mishka于2014年带着其夸张抢眼的街头艺术风格设计来到中国。由于缺乏统一的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且原有的俄罗斯文及英文品牌名不易被目标客群读出,因此品牌面临识别度的问题。

    品牌中文名迷奇咖来自原有俄罗斯名的音译,我们在字体设计上遵循原本的斯拉夫语风格,本土化的同时又保留了与原来品牌的视觉联系。

    品牌应用实拍

    最后,想更深入了解此潮牌的读者可以点击进入 Mishka官网

<  PREVIOUS  上一页

PAGE    1    2    3    4    页

NEXT  下一页  >

沪ICP备12003608号

BACK TOP

回到顶部

Copyright © 2017 des:glory Consultants.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3608号